那些年浙江子弟兵的热血抗战传奇

来源:新闻资讯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3-25 16:23:22

  在抗日战争的宏大历史叙事中,浙江,这片地处东南沿海的富饶之地,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。它不仅是鱼米之乡、经济重镇,更是抵御日寇侵略的前沿阵地,其战略地位之重要,犹如咽喉要道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浙江东濒东海,北连沪宁,南接闽粤,西通皖赣,是连接中国东南沿海与内陆地区的关键纽带。一旦浙江沦陷,日军便能长驱直入,直捣中国的经济腹地,进而对整个抗战局势产生灾难性的影响。

  浙江境内山峦起伏,河网纵横,天目山、雁荡山等山脉绵延交错,钱塘江、瓯江等江河奔腾不息。这些复杂的地形地貌,既为浙江构筑了天然的防御屏障,也为抗日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山区的险峻地势使得日军的机械化部队难以施展,而纵横交错的河网则成为了阻击日军的天然防线。在这片土地上,浙江军民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顽强的战斗意志,与日军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。

  然而,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,仅凭地理优势远远不足,浙江军队的英勇抵抗才是保卫这片土地的中流砥柱。他们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,在敌后战场则以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,不断袭扰日军的补给线和据点,让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。浙江军队的抗战事迹,犹如一部部壮丽的史诗,书写着浙江人民的坚韧与不屈,为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
  1937 年 7 月 7 日,卢沟桥的枪声划破了宁静的夜空,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,这便是震惊中外的 “七七事变”。此后,日军迅速扩大侵略规模,战火如汹涌的潮水般,从华北一路蔓延至江南的京沪杭地区。这片中国最为富庶繁华的地带,瞬间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下。

  8 月 13 日,日军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,淞沪会战就此爆发。上海,这座被誉为 “东方巴黎” 的国际大都市,不仅是中国的经济中心,更是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。日军妄图通过占领上海,进而威逼南京,迫使国民政府屈服,实现其 “三个月” 的狂妄野心。中国守军奋起抵抗,一场空前惨烈的战斗就此展开。

  浙江,作为京沪杭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战略地位愈发凸显。它不仅是连接上海与南京的重要通道,更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。一旦浙江沦陷,日军便能长驱直入,直捣中国的经济腹地,对整个抗战局势产生灾难性的影响。因此,保卫浙江,成为了中国军队刻不容缓的任务。

  浙军的形成,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。在近代中国,浙江地区一直有着尚武的传统,民众勇敢坚毅,富有爱国精神。早在辛亥革命时期,浙江的革命志士就积极做出响应,组建了浙军,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立下了赫赫战功。此后,浙军在护国战争、护法战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中,都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,逐渐发展壮大。

  全面抗战爆发后,浙江人民同仇敌忾,纷纷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。浙军迅速扩充兵力,整军备战,积极投入到抗战的第一线。他们深知,自己肩负着保卫家乡、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,必须全力以赴,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。

  淞沪会战,无疑是抗日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,也是浙军将士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篇章。1937 年 8 月 13 日,日军为实现其 “三个月” 的狂妄野心,悍然向上海发动进攻,淞沪会战就此爆发。这场战役,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了长达三个月的殊死搏斗,战场硝烟弥漫,战火纷飞,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战士们的鲜血。

  浙军的第 87 师和第 88 师,作为这场战役中的精锐力量,在战斗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顽强的斗志。他们头戴德式钢盔,手持中正式步枪,身着整齐的军装,步伐坚定地奔赴战场。这些年轻的战士们,眼神中透露出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祖国的忠诚,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保卫国家和民族的重任。

  在战斗中,浙军将士们面对日军的飞机、坦克和重炮的猛烈攻击,毫不畏惧,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。他们用手中的武器,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交火,子弹呼啸着飞过,炮弹在身边爆炸,战场上硝烟弥漫,喊杀声震天。尽管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军,但浙军将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,一次次地击退了日军的进攻。他们在阵地上坚守数日,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,阵地多次易手,但他们始终没放弃。每一次日军的进攻,都伴随着浙军将士们的顽强抵抗,他们用手榴弹、刺刀与日军展开近身肉搏,鲜血染红了大地,许多战士壮烈牺牲,但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战斗中。

  据当时的战地记者报道,在一次战斗中,第 88 师的一个营奉命坚守阵地,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击,他们毫不退缩。营长亲自带领士兵们冲锋陷阵,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拼杀。在战斗中,营长身负重伤,但他仍然坚持指挥战斗,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。战士们看到营长的英勇表现,士气大振,他们高呼着口号,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,最终成功地守住了阵地。

  淞沪会战中,浙军将士们的伤亡极其惨重。许多部队整连、整营地牺牲,无数年轻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。但他们的牺牲并没有白费,他们的顽强抵抗,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,粉碎了日军 “三个月” 的狂妄计划。他们的英勇事迹,传遍了全国,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,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正如当时的一首战歌所唱:“淞沪烽火燃,浙军勇向前。热血洒疆场,英名万古传。”

  在富春江下游,有一个名为东洲沙的大沙洲,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镶嵌在富春江上。然而,在 1939 年 3 月,这片宁静的土地却成为了抗日战场的焦点,一场激烈的保卫战在此打响。

  东洲沙,面积达 20 多平方公里,四面环水,地理位置独特,战略地位非常非常重要。它是富春江、钱塘江和浦阳江三江汇流之处,北接东江嘴,西临杭州绕城高速,是连接浙江南北的交通要道。一旦日军占领东洲沙,萧山、绍兴、诸暨,甚至战时政治文化中心金华都将受到严重威胁,整个浙江的抗战局势也将陷入被动。

  1939 年 3 月 19 日,驻杭州的日军第 22 师团一部 4000 余人,为了策应南昌作战,集结在凌家桥附近,开始对东洲沙进行终日炮击。一时间,东洲沙上硝烟弥漫,爆炸声震耳欲聋,树木被连根拔起,房屋被炸成废墟,百姓们纷纷四处逃窜,哭声、喊声交织在一起,整个东洲沙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氛围之中。

  21 日拂晓,盘踞周家浦的日军,向东洲沙中国军队阵地放射烟幕弹及大量的催泪瓦斯,整个沙洲瞬间被烟雾和毒气所笼罩。与此同时,120 多名日军分乘 20 余艘橡皮艇,在毒气、轻重火器的掩护下,在东洲浮沙、紫沙村强行登陆。守卫此地的浙江省国民抗敌自卫团第一支队四大队官兵,面对日军的突然袭击,临危不惧,奋勇抵抗。他们迅速用湿毛巾、绑腿布护鼻,坚守阵地,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交火。子弹在空气中呼啸而过,手榴弹在日军中间爆炸,日军纷纷倒地,但他们凭借着毒气和炮火的优势,陆续强渡,兵力增至 500 多人。守军虽多数中毒,伤亡严重,但仍顽强抗击,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。抵抗 5 小时后,由于寡不敌众,他们奉命放弃阵地南撤,日军侵占陆家浦村。

  中国军民并没有就此屈服,他们迅速组织反攻。自卫团司令赵文龙命令驻防在富春江南岸灵桥、里山一带的千余人,夜渡富春江支流。他们冒着风雨,摸黑前进,于 22 日凌晨 1 时,开始反攻陆家浦之敌。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日军阵地,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近战。经过 2 小时的激战,日军终于抵挡不住,开始退却,第一支队重新夺回陆家浦。然而,日军不甘心失败,他们又纠集 800 多人,以猛烈的炮火两面夹击,再次向陆家浦发起进攻。自卫团官兵们毫不畏惧,他们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,战场上硝烟弥漫,血肉横飞。激战 8 小时后,自卫团官兵阵亡 60 多名,陆家浦得而复失。

  自卫团从失败中吸取这次的教训,及时改变战术。于 22 日深夜兵分三路反击,一路北渡富春江插入凌家桥附近,切断敌电话线;另两路分别北渡富春江支流,迂回到沙洲的东南和西南面。政工队员们深入村庄,发动民众支前,参加救护伤员。富阳城西侧的第 192 师也向城内日军发起攻击,进行牵制。23 日凌晨,军民全线出击,日军顾此失彼,不敢再战,最后狼狈逃窜。下午 1 时,东洲沙完全光复。

  东洲保卫战历时 55 小时,是抗战前期富春江上最为激烈的一战。作为地方部队的自卫团,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,以粗劣的武器战胜了装备精良的日军,保卫了东洲沙,粉碎了日军 “扫荡东洲,强渡富春江南进,扫荡浙东” 的阴谋,稳固了敌我隔江对峙的局面。此战的胜利,极大地鼓舞了浙江军民的抗日信心,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更大的抗日热潮。正如当时的一首民谣所唱:“东洲沙上战旗扬,自卫团儿斗志昂。赶走日寇保家园,浙江大地绽光芒。” 战后,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闻讯后,于 3 月 27 日亲临第一支队驻地大源镇塔堰头,看望抗战将士,与司令赵文龙及政工人员亲切交谈,鼓励他们坚持抗日,为保卫祖国继续战斗。

  1942 年,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关键阶段,日军为了摧毁中国在浙江的前进机场,打击国军第三战区主力,同时打通浙赣铁路,以实现其战略意图,发动了浙赣会战。这场会战,战线绵延数百公里,涉及浙江、江西两省,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。

  1942 年 4 月 18 日,美国特别飞行中队 16 架 B25 中型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,轰炸了日本东京、名古屋、大阪、神户等地后,飞至中国浙江的衢州等地机场降落。这次轰炸让日本朝野震惊,日本大本营深感本土受到威胁,遂决定发动浙赣会战,摧毁中国浙赣线上的空军基地和前进机场,防止中、美空军利用这些机场对日本本土实施 “穿梭式轰炸”。

  日军此次作战,集结了大量兵力,由第 13 军司令官泽田茂指挥 5 个师团、3 个混成旅团,以及 1 个飞行团的主力;第 11 军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挥 2 个师团、4 个支队,从杭州和南昌两个方向分别向江西上饶方向发起进攻。他们妄图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,迅速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,实现其战略目标。

  中国军队方面,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指挥 4 个集团军和另外 4 个军加上 1 个师,第九战区的 3 个军也参与了协同作战。面对日军的进攻,中国军队采取了积极的防御策略,将主力部队集中于浙赣铁路东段,依靠既设阵地逐次抗击日军的进攻。他们在阵地上构筑了坚固的工事,设置了障碍物和地雷,准备与日军展开一场艰苦的战斗。

  5 月 14 日,日军从奉化、上虞、绍兴、萧山、富阳等地发起进攻,浙赣会战正式打响。日军凭借着优势兵力和先进的武器装备,迅速突破了中国军队的一些防线,相继占领了金华、兰溪、衢州等地。然而,中国军队并没有被日军的气势所吓倒,他们在战场上顽强抵抗,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。在兰溪,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,战士们逐屋争夺,每一条街道、每一座房屋都成为了他们的战场。他们用手榴弹、刺刀与日军展开近身肉搏,鲜血染红了大地,许多战士壮烈牺牲,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。

  在会战过程中,中国军队不断调整战略战术,对日军进行了有力的反击。其中,仙霞岭反攻战尤为激烈。仙霞岭地势险要,是浙江通往福建的重要通道,战略地位十分重要。7 月 31 日,日军 3000 多人在飞机和炮火的配合下,向仙霞岭中国军队阵地发起猛攻。中国军队第 49 军第 105 师官兵奋起抵抗,他们利用地形优势,构筑了三道防线,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。日军集中炮火向第一道防线莲花山阵地猛轰,中国军队用机枪和手榴弹打退了敌人的第一次进攻,毙伤日寇 300 多人。8 月 1 日,日军继续集中炮火攻击,战至午后,中国军队部分阵地被突破,晚上,他们被迫放弃第一道防线 多人又向第二线阵地进攻,但全线 日,日军改用突破一点的攻击战术,对第二线阵地右翼靠公路较近的制高点集中全部炮火猛烈轰击,还派 4 架飞机进行投弹和扫射,坚守高地的大部分中国军人伤亡惨重。但中国军队并没有退缩,他们与日军展开了殊死肉搏战,营长王营长见弟兄们成片倒下,悲愤欲绝,他吼叫一声跳出工事,手提轻机枪一阵扫射,敌人猝不及防,应声倒下几个。王营长追击,又有几个敌人被击毙。不料,日军密集子弹扫射过来,王营长中弹壮烈牺牲。日军占领制高点后,中国军队放弃第二道防线,仙霞关成为了日军进军福建的最后一道关口。

  8 月 7 日,日军用大炮、毒瓦斯弹攻击仙霞关,日军乘机攻占了仙霞岭顶端公路上的制高点。情况万分危急,日军飞机前来助战,对仙霞关进行猛烈轰炸,掩护步兵前进。面对日军的步步逼近,中国军队誓死抵抗,与日军展开了殊死肉搏战,退守仙霞岭制高点,隐蔽在两边的竹林中进行抵御。8 月 9 日午后,指挥战斗的日本军官龟田大佐正手持望远镜在眺望仙霞山岭,想再次组织兵力发起进攻。突然,中国军队一枚迫击炮弹不偏不倚正好击中龟田的头部,龟田被炸死在了落马桥上。顿时,日军阵地乱成一团,中国军队士气大振,趁势冲杀,日寇无力抵挡,纷纷溃逃。中国军队第 49 军第 105 师成功收复仙霞岭所有阵地。8 月 10 日,南犯日军全线 天时间里,中国军队以伤亡 500 余人的代价,击退日军的猖狂进攻,击毙击伤日寇 1000 余人,粉碎了日寇入侵福建的计划。

  此外,在上饶以北的反击战中,日军第 22 师团北犯郑家场,与中国军队第 146 师交战。第 26 军也与日军激战,给日军以重创。战斗场面激烈,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,阵地多次易手。中国军队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,成功抗击了日军的进攻,日军被迫败退上饶。

  8 月 15 日,日军奉命撤退,中国军队跟踪追击。至 9 月底,除金华、武义及其东北地区外,浙赣铁路沿线全部收复,浙赣会战结束。此次会战,日军虽然实现了摧毁机场的目的,但也遭到了严重损失,第 15 师团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触雷毙命,总伤亡数据日军战史记载共 17148 人。中国军队在浙赣会战中,虽然在初期遭受了一些挫折,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抵抗和英勇的反击,给日军以沉重打击,挫败了日军的部分战略企图,极大地振奋了中国军队的士气,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抗战决心和力量。正如当时的一首诗所写:“浙赣烽火燃,将士战犹酣。虽有艰难阻,胜利终在前。”

  汤恩伯,这位出生于浙江武义的抗日名将,在抗战的烽火岁月中,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1900 年 9 月 9 日,汤恩伯出生在浙江武义县邵宅乡汤村,原名汤克勤,字恩伯,后易字为名。他早年就读于闽浙军讲武堂,1922 年 3 月进入东京明治大学法科,之后经陈仪引荐,进入日军陆军士官学校第十八期步科学习。1927 年毕业回国后,投靠蒋介石,从此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。

  1937 年,七七事变爆发,日本全面侵华,战火迅速蔓延。8 月 1 日,汤恩伯临危受命,率八十九师接管南口阵地,在怀来县城指挥作战。南口,这个位于八达岭脚下的小镇,瞬间成为了华北和冀西的重要门户。日军在卢沟桥事变后汹涌南下,企图突破南口防线,进而占领察哈尔、绥远,甚至山陕地区,迂回攻击华北的中国军队。汤恩伯深知南口的重要性,他带领部队奋勇抵御日军,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。

  当时,汤恩伯的 13 军原本驻守绥远,前往南口中途要经过察哈尔,这里是 67 军刘汝明的防区。作为察哈尔省主席的刘汝明,害怕汤恩伯借机抢夺自己的地盘,于是对过境的 13 军设置了重重关卡。尽管面临诸多困难,汤恩伯还是想尽办法,克服了重重阻碍,最终率领部队抵达南口。然而,部队刚到达南口,还没有来得及修筑好防御工事,日军就已经发起了攻击。8 月 7 日,至少有五六百日军在炮兵的掩护下,向南口车站发起攻击,89 师只能仓促应战。南口一带的地形全部是石头,战士们连临时壕沟都没法挖掘,只能将石头堆起来当掩体。在装备低劣、准备不足的情况下,89 师的战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,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。

  日军的进攻愈发猛烈,第二天,他们不但集结了百余门重炮,还有至少 30 辆战车以及飞机在空中掩护。占尽火力优势的日军,很快就将南口车站一带全部占领。随后,罗芳珪率领的本团人马,历经 3 个小时的惨烈战斗才将车站重新夺回。日军受挫后,于 8 月 11 日集结 7000 兵力,从南口到得胜口全线 师发起攻击。当天下午,日军又向前线 多兵力,誓要突破我军防线。战斗之惨烈,双方很快展开了肉搏战。

  由于日军有坦克掩护,我军在与日军的近战中毫无优势。罗芳珪就挑选精兵带上全部的手榴弹,以自杀式的方式去炸坦克的履带。其中连长隆桂铨带领 60 名敢死队,硬生生用血肉之躯,炸掉了日军的 6 辆坦克,隆桂铨自己也壮烈牺牲。以命相搏的战斗,使得南口车站一带阵地,在短短一两天内,前后六次在敌我之间反复易手。在另一处名为 805 高地的阵地上,战役后期,一个营的官兵更是全部战死。

  前线官兵在死战,汤恩伯也在积极指挥作战。他虽然大多数时候在指挥部里,但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。战斗刚刚打响,他就开始打电话向 “蒋校长” 要救兵,因为他深知这场战斗的艰难。但他也在想尽办法鼓舞士气,组织部队进行抵抗。在他的指挥下,13 军与日军激战 18 天,虽然最终失利,但他们以劣势装备毙伤敌 15000 余人,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,也让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国军队的抗战决心。正如当时的战地记者所描述的那样,汤恩伯在战斗中虽然显得有些疲惫,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不屈。

  1938 年,台儿庄战役爆发,汤恩伯再次挺身而出。他配合孙连仲部作战,在战役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。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,也是徐州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。汤恩伯率领部队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,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,不畏牺牲。在战斗中,汤恩伯灵活运用战术,指挥部队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。他的指挥如臂使指,让部队紧密配合,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。他的军事才能和勇敢精神,受到了国民政府的明令褒奖,也为他赢得了 “抗日名将” 的称号。

  除了南口战役和台儿庄战役,汤恩伯还先后参加了武汉会战、随枣会战等重要战役。在武汉会战中,他率领部队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,为保卫武汉做出了重要贡献。在随枣会战中,他重创日军,让日军对他的部队恨之入骨,将其视为天字第一号大敌。汤恩伯在抗战中的表现,充分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精神,他的名字也永远铭刻在了中国抗战的历史长河中。正如当时的一首诗所赞颂的:“汤公恩伯勇,抗战建奇功。南口威名震,台庄气势雄。”

  孔墉自幼敏悟,刚毅好学,才气过人。1906 年,他考入杭州高等学堂,毕业后在杭州初等师范学堂、绍兴府中学堂任教。辛亥革命爆发后,他毅然投身革命,任新军童保暄部书记官,在光复杭州时为童保暄出谋策划,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。1916 年,袁世凯复辟称帝,孔墉襄助童保喧响应云南蔡锷起义,并深入所属各部,组织反袁力量,为推翻袁世凯的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  1937 年,抗战全方面爆发,北平、南京相继沦陷,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。1938 年,日军进犯连云港,海州地区危在旦夕。此时,孔墉临危受命,担任海州护理专员兼保安司令。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,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抗日斗争中。

  1939 年 3 月 12 日凌晨,日军进犯沭阳,孔墉率地方部队奋勇抗击。在战斗中,他身先士卒,冲锋陷阵,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拼杀。然而,由于敌众我寡,孔墉不幸中弹,负伤被俘。日军得知他是长官后,妄图从他口中获取后方军情,对他进行了残酷的逼供。但孔墉坚贞不屈,视死如归,他怒目裂眦,厉声斥骂日军,展现出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抗日意志。日军恼羞成怒,最终用刺刀残杀了孔墉。

  孔墉的英勇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,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人投身到抗日斗争中。他的牺牲,让人们深感悲痛,但他的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,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。正如当时的《重庆十大联合报》所报道的那样:“孔墉将军,为抗日而死,死得其所,其精神永垂不朽!” 抗战胜利后,国民政府将其灵位奉于杭州平湖秋月浙江省忠烈祠,名字编入《抗战军人阵亡录》。2003 年 12 月,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孔墉为革命烈士,他的事迹也被载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,成为了中华民族抗战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  1932 年,“一・二八” 淞沪抗战爆发,孙元良率部在庙行一线顶住日军攻击。他身先士卒,带领士兵们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。在战斗中,他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,指挥部队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。他的指挥如臂使指,让部队紧密配合,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。此役被当时国际间评为 “国军第一次击败日军的战役”,孙元良也因此役获宝鼎勋章,擢升为第八十八师师长。

  1937 年,“八・一三” 淞沪会战爆发,孙元良再次率部参战。他坚守闸北阵地 76 天,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。当时,日军凭借着优势兵力和先进的武器装备,对闸北阵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。孙元良率领部队顽强抵抗,他们在阵地上构筑了坚固的工事,设置了障碍物和地雷,准备与日军展开一场艰苦的战斗。在战斗中,孙元良经常亲临前线,鼓舞士兵们的士气。他的身影出现在战场上的各个角落,让士兵们感受到了他的坚定和决心。他对士兵们说:“我们是为了国家和民族而战,咱们不可以退缩,我们要与阵地共存亡!” 在他的鼓舞下,士兵们士气大振,他们用手榴弹、刺刀与日军展开近身肉搏,鲜血染红了大地。尽管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军,但孙元良率领的部队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,一次次地击退了日军的进攻。

  1937 年 12 月,南京保卫战爆发,孙元良率部参加。他负责驻守雨花台,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,他带领部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。日军集中炮火攻击雨花台阵地,孙元良的部队死伤惨重,但他们仍然坚守阵地,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。在战斗中,孙元良的直属队和 262 旅部分将士向下关方向退却,准备渡江后北撤,结果被冲散后藏匿于难民营,经德国人拉贝的帮助才独自活了下来。在南京保卫战中,第 88 师三个旅长中阵亡两个,六个团长中阵亡三个,营长阵亡十一个,连排长更是死伤殆尽。由于伤亡惨重而且丢失主将,该师幸存的士兵们大都没有撤离成功,弹尽粮绝下做了日军的俘虏,几乎都死于日军的屠杀。

  1944 年,日军发动 “一号作战”,国军称豫湘桂会战。此间国军除了在长衡作战中还抵抗了一阵,基本就是一溃千里。日军兵锋甚至直指离陪都重庆近 700 公里的贵州独山,一时重庆震动。此时孙元良所部 29 军 91 师在严令下正火速驰援。11 月 30 日夜,91 师搜索部队与日军前锋遭遇。1944 年 12 月 1 日,91 师在美机配合下,依托黑石关、白蜡坡等有利地形逐次阻击日军 13 师团步兵 104 联队。日军 104 联队于是以第 1 大队迂回,于次日进入独山。独山守军放弃了大量的军用物资,望风而逃。1944 年 12 月 2 日,日军步兵 104 联队 “未料到第 1 大队 11 时 30 分即已冲进独山。海福联队长和野野山参谋一时真假难辨,直到再次来电证实,方始放心”。1944 年 12 月 3 日中午,日军 104 联队主力转向进入独山,工兵 13 联队也随后进入。

  当天日军第 11 军接到报告后,认为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略目的已达到。而 104 联队孤军深入,后援不继;反之国军增援部队已经赶到,并占有制空权。于是命令第 3、第 18 师团按计划 “反转”。日军独山部队大队长以下军官申请拒绝反转,主张挺进贵阳,后在野野山参谋说服下作罢。随后日军大肆烧杀抢掠,并破坏了独山附近的所有设施、工厂和军需物资,于 1944 年 12 月 4 日黄昏主动后撤。1944 年 12 月 8 日拂晓,孙元良率部 “克复” 独山,顺便在滇缅路上截留了几十辆商车。以此 “功绩”,孙元良获得 “” 勋章。1945 年 5 月,日本已经日薄西山,孙元良的 29 军在局部大反攻的浪潮中,“奋勇” 向前,一路克复河池、德胜、宜山、中渡、永福等地。

  孙元良在抗战中的表现,虽然存在一些争议,但他在淞沪会战、独山战役等战斗中的英勇表现,以及他为保卫祖国所做出的努力,是不可忽视的。他的抗战经历,也成为了中国抗战历史的一部分,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,珍惜和平。正如他自己所说:“我是一个军人,我的职责就是保卫国家和民族,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危险,我都不会退缩。”

  在兵力补充方面,浙军为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据统计,抗战期间浙江参军人数超过 55 万,在全国各省中排名第 11。这些浙江子弟兵,大多被编入了中央军,成为了抗战的重要力量。他们在淞沪会战、浙赣会战等重要战役中,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,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和尊严,不惜抛头颅、洒热血。正如当时的一首民谣所唱:“浙江子弟兵,抗战最英勇。奔赴前线去,杀敌立战功。”

  在战斗中,浙军给予日军沉重打击。他们在淞沪会战中,与日军激战三个月,虽然最终伤亡惨重,但他们的顽强抵抗,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,粉碎了日军 “三个月” 的狂妄计划。在东洲保卫战中,浙军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,以粗劣的武器战胜了装备精良的日军,保卫了东洲沙,稳固了敌我隔江对峙的局面。在浙赣会战中,浙军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,虽然在初期遭受了一些挫折,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抵抗和英勇的反击,给日军以沉重打击,挫败了日军的部分战略企图。这些战斗的胜利,不仅鼓舞了中国军队的士气,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抗战决心和力量。

  浙军的抗战精神,对浙江乃至全国民众都产生了巨大的鼓舞作用。他们的英勇事迹,激发了浙江人民的爱国热情,许多人纷纷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。在浙江,出现了许多抗日团体和组织,他们积极开展抗日宣传、募捐等活动,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。同时,浙军的抗战精神也传遍了全国,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,为全国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。正如当时的一首诗所写:“浙军抗战勇,精神传四方。鼓舞全国人,共把日寇亡。”

  如今,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,但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,不能忘记浙军将士们的付出和牺牲。我们要铭记历史,缅怀先烈,珍视和平,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。我们要弘扬浙军的抗战精神,将爱国主义、英雄主义和民族精神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。同时,我们也要教育下一代,让他们了解历史,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,传承和发扬浙军的抗战精神,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或许您对以下信息感兴趣:

Parse error: Unclosed '{' on line 8 in /www/wwwroot/bjzktec.com/cache/template/22d7/51a4/4940a545f95c6eb0468a.html on line 47